很多管理者喜欢把权力、利益留下,把责任分出去;好一些的管理者把权力留下,把利益和责任一起分出去;也有管理者认为责任和权力以及利益都应该留在自己的手上,根本不做分配。
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中国的企业家一直在苦恼“一抓就死、一放就乱”的原因所在。
传统的管理方法无法真正支撑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再往前走,必须激活个体、激活整个组织,对每个组织进行细分,对细分的小企业进行全面的赋能。
赋能 不是简单的放权,而是在放权的背后有统一的价值观体系,统一的经营哲学思想,这样,才能真正地实现组织的激活。
如果简单的放权,就是赋予权利,那它至多是一种简单的承包模式,企业家还不会真正把经营企业当成事业来做,只停留在商人的一面,所以最终还是无法让一个大组织能真正地前行。
所以,只有放下了管理的思维,才能真正进入到经营的大门。
然而,如果每个小单元独立核算,利益与报酬相关联,销售额减去费用,剩下就是他们的利润,一旦你这样与员工算账,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利益息息相关,他们的思维就会发生转变,根本不需要行政手段去管控。
驱动每个员工自发自动自主地思考,让他付诸行动,这就是经营的思想。
所以,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。假若你所处的组织不是以绩效评价的,比如我们的职能部门或者政府部门,那么管理始终为其他任务服务,而企业管理不是为任何人服务,它是为经营(目标)服务的。
当在经营上选择薄利多销的时候,管理上就要选择成本管理和规模化方式;
在经营上选择一分钱一分货的时候,在管理上就要做品质和品牌管理;
如果像戴尔一样用“直接定制”的策略,管理上必须做到柔性化。
对于企业而言,我们要的不是繁重的管理,而是要把获取利润作为第一目标,所以要把每个员工的思维调整到经营的频道上来。
综上所述,用经营的思维把管理做简单,是每个企业必然的选择。因为管理最终是为经营服务的。
而当企业大了,很多企业为了管理而管理,管理制度越来越多,形成了以任务流程为导向,每个人都为自己部门KPI负责,却忘记了一切都是为了获得利润。所以,凡是不以获得利润为目标的管理都是浪费!
管理问题根本不在于管理,而是经营出了问题。
管理是手段,是为经营服务的。经营是以获取利润为目标,是要结果。而经营管理过程控制,是为任务负责。只有站在经营高度上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问题。
上一篇:稻盛和夫:经营与做人,殊途同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