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现场三尺有神灵”。如果管理者远离“现场”,那意味着他正远离客户,远离员工。
现场在哪儿?那不是员工们的战场吗,与管理者有何相干?
现场:客户与员工
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众多企业久居于办公室的“管理者”,已经彻底与“现场”绝缘。
在他们看来,办公室的咖啡或红茶,远比生产车间或者销售线的炙热与重复有趣得多,办公室渐渐被视为管理者的“领地”,而“现场”则成为普通员工们坚守的前线。
有些管理者还为这种不在现场的行为辩护说:管理者当然要“靠脑子打仗”,动手是员工的事,否则公司的效率怎么提高,规模如何扩大这话对了一半,但却也荒唐了另一半。
管理者当然应该用脑子打仗,这是其作为管理者的前提和责任,但如果丢弃了“现场”,或者在内心深处坚信自己与“现场”无关,那么管理的使命就无从谈起。
长时间远离市场、远离客户,这样的管理者只会越来越“虚”,越来越不接地气。
华为任正非一度担心,担心他个人的麻木会变成10万华为人的麻木。“让听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!”任正非2008年底一声大吼,振聋发聩,醍醐灌顶。
“华为下一步变革的方向,就是让听得到炮声的人来做决策。”屁股对着老板,脸蛋对着客户。以顾客为中心,以奋斗者为本,长期艰苦奋斗。
所谓“听得到炮声的人”,指的是那些在一线工作的人。为什么华为要这样做呢?
因为,让一线员工来做决策,是最有效的,他们最了解市场。
全世界所有公司的现场只有两个,一是客户,一是员工。
远离客户
德鲁克说:“企业成败不是由产品决定的,而是由客户决定的。”
客户的需求是企业整个活动的中心点和出发点,企业从事产品生产、市场营销,最终的目的是促使客户购买以满足其需求。
无论变化的是什么,政策环境、全球化冲击、社会潮流还是技术革新,不变的关键永远在于捕捉顾客痛点,解决顾客问题,为顾客创造价值。
而创造客户价值甚至是超越客户价值预期,都是在了解客户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。
面对市场变化,企业不想沦为牺牲品,就得主动出击,引领变化。无论是遵循顾客需求的变化,还是遵循于其他方面的变化。企业需要理解的是,一定要符合市场的客观规律。唯有如此,才会得到机会和成长。
如果远离现场,远离客户,会让你丧失对市场变化的判断,企业的创新与变革源泉无从谈起,客户就会毫无情面地抛弃你,因为你对他的变化熟视无睹。
海尔为了更加了解顾客的需求,全力提升用户体验,杜绝“自以为是”,从正三角组织转向倒三角组织,实现平台化:员工在最上层,而管理者在最底层,因为员工第一时间了解满足用户需求,各级领导变成员工支持者,员工需要什么资源,管理者就提供什么,每一个一线员工就是第一信息中心。经历了10年的转型,海尔已经是一家完全面向互联网技术的制造企业。
一个企业为什么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,无法提供客户想要的产品?
答案是企业远离了客户。
远离客户就是远离市场。不管企业做得有多大,千万不能远离客户,不能忘记客户、忽视客户。企业只有离客户越近,生命力才会越旺盛。
远离员工
当前,企业对于人有三种不同的看法:成本、资本、根本。即,人是企业经营的成本;人是企业经营的资本;人是企业经营的根本。
企业把员工当成本,既然是成本,自然是降到越低越好,这样的企业考虑的是,如何在员工身上花最少的钱,获得最大的劳动价值。
最为残酷的是,企业把员工当资本或工具,员工不过是企业用来赚钱的工具而已!以这种方式经营企业,员工会迫于压力而提高自己,但是无法真正发自内心地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。
企业不把员工当“人”看,员工自然认为企业是剥削者,这是经典的远离员工,你远离员工,员工就会远离客户,客户就会远离企业,到头来,吃亏的还是企业。
如果远离员工,企业的成长与持续就变成无源之水,员工最先接触客户员工负责完成产品,员工负责公司文化落实到行为,一旦员工出问题,哪怕企业规模再大、品牌再响,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受到极大挑战。
而把员工当作根本的企业,则认为人的潜力具有无限性,人的价值不能拿来和机器相比较,人是企业发展的最根本条件,人才是企业的无形财富。这样的做法更加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,与员工建立信赖关系。
只有对员工的真诚、实在,才会激发他们的真诚和热情,他们才能愿意创造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,让客户满意,提高客户的满意度。客户满意度越来越高,就会对企业认可、信任并产生粘度和产品复购,才能让企业赢得越来越大的利益和成长速度。
长久的合作源自客户充分的满意!而被客户炒鱿鱼可能来自某一个方面的不满意。
因此,企业一定不要忽视员工的重要性,也许在理论高度上他们不如我们的经销商、老板或者其它高管,但他们才是真正一天到晚和客户打交道的人,他们也才是真正懂得客户需要什么、想要什么的人。
日企成功的一个秘密就在于企业领导人强调并实施现场的文化,不管有多忙,企业的领导人都会经常和一线员工接触,给予全员更多的鼓励,提升士气。
倾听客户和员工的声音
“现场三尺有神灵”。这个“神灵”,就是指客户时刻变化的需求,就是指员工持续成长的源泉。如果管理者远离“现场”,意味着他正远离客户正远离员工。
企业若不想被时代抛弃,被客户抛弃,被过早淘汰,就不要远离客户,远离员工,只有时刻倾听客户和员工的声音,才能把握时代的变化,客户需求的变化。
事实上,中国企业中正有越来越多的管理者,包括高层管理者,远离现场,甚至是逃离现场。
他们正被一些令人着迷的战略模型,听起来激动人心的商业模式,以及纷繁复杂的管理框架所“劫持”,原本想在大学的MBA课堂上弥补短板,没想到,短板没补上,长板也变短了。
无论多么高明的战略,多么雄厚的资金,多么精良的设备,多么强大的产品,多么完美的网络,多么周密的制度…
如果离开现场,这一切很快就会幻化成天上的云。如果你要抵达真理,现场是唯一可行的途径。
深入现场,切切实实了解产品所在的每一个流程和环节,用心去体悟用心去感触。
只有这样,你所遇到的问题才会得以解决,你所打造的产品也将日趋完美。
稻盛和夫在带领日航恢复盈利时,他选择自己去坐经济舱,一方面除了他所说的为企业节省费用之外,还有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能够体验顾客的感受、亲近一线员工。正是由于他能够深入到顾客和一线员工之中,倾听现场的声音,日航在他上任的当年就扭亏为盈,并取得历史上最高盈利的结果。
管理者,请回到“现场”,认真倾听客户和员工的声音。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,也不是把自己作为“另一个员工”,而是从管理者角度,重新在现场发现问题,解决冋题,并挖掘出企业持续增长的核心元素。
大多数管理者,当他遭遇成长的天花板时,最好的方式就是重新回到“现场”,俗话叫“接地气”,如果管理者天天都在“云端上飘”,注定不会了解人间(客户和一线员工)的疾苦,也就无法解决一线的真实问题,这才是关键所在。
上一篇:解读|阿米巴经营与承包制的区别
下一篇:阿米巴八步增长法,打通企业利润环